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編織海洋」將在 7 月 5 日至 8 月 26 日於 新加坡 南洋藝術學院 展出

阿里.貝瓦吉 1975 年於印尼出生,現在定居與創作在加拿大蒙特婁與峇里島。從 2020 年疫情期間開始發展的《編織海洋》計畫(Weaving the Ocean),力行環境永續外,更透過聘請峇里島居民,以藝術的實質幫助飽受疫情衝擊的人們。在這個發人深省且感動人心的計畫中,孕育出的作品宛若峇里島海岸的孩子,在柔和的色彩中散發平靜又溫暖的氛圍。這個計劃已經在世界各地包括:台北、蒙特釋、曼谷展出,在今年七月我們將把這一個別具意義的計劃帶到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gapore)。

北歐藝術家希瑞.克蘭斯魯德於瑞典鄧克文化中心聯展「致新時代」展出

希瑞.克蘭斯魯德(Siri Kollandsrud)參與瑞典鄧克文化中心「致新時代」(en ny era)聯展,展覽試國探討因疫情而重生的新世代,以及對人類文化藝術產生的影響。克蘭斯魯德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對生活周遭過視覺和心靈上的觀察,同時利用無邊界的綺想去探索新世界,其作品的展現正是對新時代人類生活的詮釋。

美國雕塑家羅娜.龐迪克受雜誌 ODDA 採訪

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為美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其創作主題圍繞在身體禁錮與思想自由的個人體驗,以其混合性、隱喻性和對人體變化的處理而聞名,在國際知名雜誌 ODDA 與龐迪克深度對談裡,龐迪克分享了她對時間和人性各個面向的解析,以及對我們所在世界的看法。

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加第23屆雪梨雙年展 “河流”

安娜・特雷莎・巴博扎(Ana Teresa Barboza)搭檔拉斐爾・弗里爾(Rafael Freyre)的裝置藝術〈水利生態系統〉(Water Ecosystem)於第 23 屆雪梨雙年展展出,他們透過建築、視覺藝術和編纖藝術,探索當代居所和自然環境的關係。裝置藝術〈水利生態系統〉讚頌水在秘魯多元的濕地生態系統和文化遺產所扮演的象徵性角色,巴博扎和弗里爾的靈感源自於前哥倫布時期的古老運河系統,這件多種感官的裝置是把自然元素和傳統及當代的技術融合一起,邀請觀賞者走過這片濕地,體驗整個水利生態系統。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與第 15 屆厄瓜多昆卡雙年展

恭喜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與第 15 屆厄瓜多昆卡雙年展。此屆雙年展主題以三個軸心:傳統知識、生態女性主義與未來世界,試圖找尋解決生態危機的解答,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建構出另一種可能的世界。擅長將自然生態融入編織創作的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將與其餘 33 位藝術家以地球元素呈現對環境保護的關懷,以及不斷演進的人類有機發展。

佩塔.科因作品〈無題 #697〉受國家設計學院典藏

恭喜 佩塔.科因 早期的黑沙雕塑〈無題 #697〉( “Untiled #697”,1991)正式納入國家設計學院的永久典藏。位於紐約的國家設計學院由塞繆爾.莫爾斯、阿舍.杜蘭德、托馬斯.科爾等知名藝術家於 1825 年成立,旨在以教學與展覽形式推廣藝術。目前此機構精選了八千多件頂尖藝術品加入其館藏,其中包含了科因這件以美麗又脆弱的意象探討著死亡、腐朽的精美雕塑。

美國雕塑家羅娜・龐迪克作品〈小袋鼠〉受 沃克藝術中心 典藏

羅娜・龐迪克於 2007 - 2012 間完成的作品〈小袋鼠〉正式成為全美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的典藏作品。沃克藝術中心原是木材大亨 T.B.沃克 家中的私人藝術收藏,在 1879 年決定對外開放,也讓此家族的私人空間轉變為今日的沃克藝術中心。龐迪克這件經典作品,將與全世界頂尖藝術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賈斯珀.瓊斯(Jasper Johns)、小野洋子(Yoko Ono)和卡拉.沃克(Kara Walker)等人並列其中。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作品受秘魯里馬克保險典藏

恭喜安娜.特蕾莎.巴博扎的作品〈里馬克的歷史〉(Historias del Rímac)納入秘魯歷史最悠久的保險公司——里馬克保險的典藏。在〈里馬克的歷史〉中,巴博扎以織物重新詮釋領土,並述說水流是如何連結我們腳下的土壤。藝術家使用了來自庫斯科和蘭巴耶克安第斯山脈的天然紗線與當地植物作為染料,透過運用不同地區與聚落的素材,將創作者與地域之間的力量匯流於這件編織作品中。

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藝術品 × 醫療機構

徐瑞謙的作品 〈十折×2〉(Ten Folds×2)延續先前的 「林先生的行動美術館:藝術品 × 醫療機構」 經由藏家,並透過我們協助捐贈至台灣各大醫院,這個計劃執行至第三站:彰化基督教醫院。現在座落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十折×2〉譜出了療養心靈的平衡音色,期許堅毅中帶柔的鋼鐵和串連作品的纖細棉線——能為正經歷苦難的人們注入一煦暖流。

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受 M+ 博物館典藏

即將於今年 11 月開幕的 M+ 博物館致力推廣 20 及 21 世紀的視覺文化,期許透過香港的視角放眼國際。自 2012 年起蒐羅世界各地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作品,並藉著藏品探索和記錄當代多元文化及技術的 M+,也於近期將台灣藝術家許哲瑜的錄像裝置作品〈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 〉納入典藏。多次獲得國際大獎殊榮的許哲瑜在這件作品中,從文學作品出發並運用虛實手法,探討生死與共體記憶。

台灣藝術家高雅婷機構聯展: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的當期展覽「由林成森」(A Rhythm of Tree Forming the Forest),由蔡明君與陳湘汶擔任策展人,回望著歷史亦探討山林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陳湘汶表示:「可以看到藝術家如何去看待這一些林木的產業,例如說他們去思考從原木到木材,或者是說關於台灣的森林砍伐的這一些議題。」高雅婷在此展中展出的〈阿里山雲海〉以最飽負盛名的阿里山雲海為創作題材,使用各式的影像資料來重繪。透過將油彩於畫布上重繪並且將雲海的影像檔案拼貼的過程中,高雅婷用其內斂的線條與色彩創造出了其眼中的雲海及這片森林所蘊含的文化脈絡。

藝術家的環境永續計畫:「編織海洋」— 阿里.貝瓦吉

短短 6 分鐘的影片道出藝術行動如何產生居民的共生力。

定居並創作於加拿大蒙特婁的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2020 年時意外地在峇里島沙努爾海岸的紅樹林,發現大量纏繞在樹根上的塑料繩,於是發想了「編織海洋」(Weaving The Ocean)計畫,力圖與當地居民攜手將塑膠垃圾轉化成編織藝術品。

此計畫除了實踐環境永續外,更透過聘請當地居民作為助手,幫助因疫情飽受衝擊的峇里島居民。「編織海洋」計畫中,作品的顏色完全來自塑料繩本身,但藝術家仍在受限的色彩選擇中,拼組出既平靜又柔和多彩的抽象作品。

阿里透過「編織海洋」一步步帶領居民,以藝術實質的力量幫助了一個小鎮,並詰問:當人們不再可以旅遊在時可以做些什麼?「解答即在大自然中」阿里.貝瓦吉如此回應。

恭喜徐瑞謙參展毓繡美術館聯展

台灣藝術家徐瑞謙的作品現於毓繡美術館聯展《詩性維度》展出,展覽以「詩性」具延展和包容的特性,探討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處理或面對事物的過程。在此次的展出作品中,徐瑞謙轉化並拼組日常可見的媒材,找尋這些材料與身體動作產生的能量聚焦與釋放,詰問物質與行為間的關係。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作品〈副本人〉將參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34th Bienal de São Paulo|

第 34 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 34TH BIENAL DE SÃO PAULO )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的獲獎作品〈副本人〉(”Single Copy”, 2019)將於第 34 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儘管天黑,但我仍在唱歌》中展出。

此次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展題《儘管天黑,但我仍在唱歌》Though it’s dark, still I sing藉著引用巴西詩人蒂亞戈.德.梅洛於1965年的創作, 詰問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藝術可以做什麼?

在許哲瑜的參展作品〈副本人〉中,藝術家透過詮釋台灣張氏兄弟所經歷的連體嬰切割手術,交織個體回憶與當時兩岸政治關係的集體記憶。此作品將與其他 90 位藝術家的創作一同於聖保羅雙年展展出,反思這個時代中我們需要的是何種藝術形式,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個紛擾的世界?

基斯.古祖瓦德於 Club Solo 展出訪談影片

此個片段,揭示一幕幕基斯.古祖瓦德先前於 Club Solo 展出的作品與其創作過程——亦淺述該位藝術家之創作本衷。

藝術史學家 Linda Köke 如此評論古祖瓦德的作品:「古祖瓦德作品中的力量不在於他畫的東西,而是在於他遺漏的東西——力量在於空白的行距間。」基斯.古祖瓦德使用簡單、不起眼的碎片,拼組畫面,並以油彩取代紙張,在顏料的留白間,捕捉無常世界中的暫時性。

Credits: Joep de Boer, i.s.m. Raquel Vermunt (productie) en Richard Guenne (sound)

佩塔.科因機構聯展:畢爾巴鄂市立美術館

Petah Coyne “Untitled #959 (1999-2000)” in Spain at The Bilbao Fine Arts Museum'

佩塔.科因 〈無題 #959〉, (1999-2000),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美術館

佩塔.科因的〈無題 #959〉(1999 - 2000),正於西班牙畢爾巴鄂美術館的聯展《女人學》(Womanology)中展出。該作品使用了藝術家 19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初最常使用的媒材——石膏,以潔白衣袍包裹的背影面向觀者,立於多個方形結構中,更顯得凝定,是藝術家世紀初的重要作品。

《女人學》從畢爾巴鄂本地藏家何塞.拉蒙.普里託的私人收藏中,精選 35 位女性藝術藝術家的 43 件作品,廣泛地涉及藝術史的不同階段和多樣的女性觀點。

恭喜安娜.特蕾莎.巴博扎參展瓜地馬拉雙年展!

路由藝術目前正在展出的秘魯藝術家 安娜.特蕾莎.巴博扎,馬不停蹄地在瓜地馬拉為即將開幕的第 22 屆瓜地馬拉雙年展(Biennial de Arte Paiz)做準備,今年的雙年展,以「迷失/之間/一起(Lost. In Between. Together)」為題,反思南半球的永續危機,邀請多位藝術家檢視其根源與現狀,探索藝術與環境的連結。安娜以其細緻多彩的織品乘載了生態知識與在地文化。自如遊玩多媒材間的安娜,此次又帶來全新創作,倡議最關切的環境永續議題。

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 受邀 2022 雪梨雙年展

不只創作細緻的跨媒材織物作品,秘魯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博扎也擅長駕馭其他自然元素,製作倡議環境主題的大型裝置。安娜名為「水生態系」(”Ecosistema del agua”, 2019)的作品,不僅贏得 MAC 利馬藝術與創新國家獎,更獲得 2022 雪梨雙年展策展團青睞,受邀於明年展出。

紐約雕塑家暨攝影師 佩塔.科因 作品現正於韓國首爾的 APMA 美術館展出

Photo Courtesy of Amorepacific Museum of Art, 2021, Photo credit: K2 Studio, 2021

照片來源:Amorepacific 藝術博物館,攝影:K2工作室,攝於2021年

紐約雕塑家暨攝影師 佩塔.科因 現正於韓國首爾的 APMA 美術館(Amorepacific Museum of Art)的館藏展「APMA,第三章」中展出作品〈無題 #1243,深心密語〉(2007)。

APMA 美術館由韓國化妝品巨頭愛茉莉太平洋集團(Amorepacific Group)經營,集團旗下擁有 16 個女性品牌,8 個男士品牌、6 個生活用品及5個保健品牌。APMA 自2018年開幕以來,總共舉辦三次館藏展,其中 「APMA第一章」、「APMA 第三章」均為當代藝術,「APMA 第二章」則展出史前時代到現在的繪畫、屏風、陶瓷和服裝等;不僅顯示巨頭傲人的收藏實力、也體現企業對公眾的美學承諾。

佩塔的展出作品名來自西班牙導演伊莎貝拉.庫謝特執導的同名電影:深心密語 (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2005)。該片雖未於台灣發行,但囊括十幾項國際電影獎項。故事描述一位失去聽力的波士尼亞難民女子與一名失去視力男子的互動;在電影沉靜的內心獨白中,描述生命的迷失與孤寂,以及靈魂間的互相癒療——恰如作品如繭密織、肖似一只耳朵的密網,支撐起狀似結霜、層層墜下的絕美花朵,觀者彷彿也得以寄存難言之傷、看見那些曾接住自己的深刻情誼。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作品現正於美國納榭雕塑中心 展出

「如果不能與自然之美匹敵,何不加入自然?」──羅娜.龐迪克

紐約藝術家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作品「樹上的頭」(Head In Tree)現正於美國納榭雕塑中心(Nasher Sculpture Center)的聯展中展出。

羅娜自 90 年代末期起,以自己的頭製作模具,並將自己頭部的雕塑與不同的動植物結合,遙遙回應從新石器時代起便一直反覆在藝術史或神話中出現的人獸、人樹形體。

〈樹上的頭〉(Head in Tree)便是羅娜此一創作時間中,第一個作品實物大小和自己的頭相同的人樹作品。這位翻玩材料的大師與策展人對談時聊到自己的人樹雕塑時說:「啞光粗糙的樹皮與滑順光亮的頭部,形成鮮明對比,光滑的鏡面戲玩自戀的概念,吸引觀眾進入自己的視線……我喜歡看材質對比所呈現的矛盾和隱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