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問」:徐丰



「 歌曲是我學習閱讀與書寫中文的最佳途徑,而在翻譯家族歷史的同時,我也讓這些故事的意義深植於語言之中。 」
— Mimian Hsu
路由藝術 紐約非常榮幸能呈現展覽「每個人都在問」(Everyone is Asking),這是 Mimian Hsu(徐丰)與路由藝術合作的首次個展,為專題「計畫空間:亞洲之聲」的一部分。Mimian Hsu出生與成長於哥斯大黎加,且同時擁有台灣血統的背景,她的移民經歷塑造了其作品中的社會政治主題,涉及家庭問題、文化同化以及語言之間的轉換等議題。本次展覽將以一件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為主軸,並搭配數位攝影作品與一系列水墨畫。
「每個人都在問」親密地描繪了藝術家與她的祖父之間的關係,以及與失去親人的悲痛尋求和解。本次展出的作品深入探討 Mimian Hsu 的藝術實踐,其家族記憶深植於創作中,同時折射出亞裔移民在美洲大陸的文化適應歷程。
直接受到蔣中正的民族主義運動期間「白色恐怖」初期殺戮與失踪事件影響,Hsu 的裝置藝術作品〈雪鈴〉探索了如何通過負空間來表現她祖父失踪所留下的空缺。1947 年,徐丰的祖父徐正因被認定為一場學生抗議的組織者,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遭當局帶走,自此下落不明。Hsu 的這件裝置作品以時間為尺度,量測這場失蹤至今的漫長歲月——自 1947 年至 2025 年。作品中懸掛於天花板的 28,125 枚鈴鐺,每枚都代表著自事件發生以來之後的每一天。
與裝置作品一同展出的數位攝影作品——〈呼吸〉,影像中,其祖父的面容被投影到她的臉上,而她則進行一場持續 20 至 35 分鐘的儀式性呼吸。這場表演賦予親人生命,使其形象回歸於人的本質,而非作為殉道者被定格。同時,這幅影像構築了一種移民身份——一段被個人經歷所覆寫的歷史,並將肖像作為一種連結的媒介,使 Hsu 能夠在自身的文化景觀中,重新安置她的至親。
在哥斯大黎加,Mimian Hsu 時常透過音樂帶著思緒回到台灣。在〈每個人都在問〉系列水墨畫中,她將張學友的歌曲〈我等到花兒也謝了〉的歌詞視覺化,並翻譯成西班牙語。透過這一過程,藝術家回溯了祖母長達 50 年的等待與煎熬,一直到 1997 年才獲悉丈夫的死訊。透過這件作品,Hsu 反思她持續努力去接觸她的台灣文化與遺產,這一過程通過平行翻譯來表達,保持語境、情感和背景的完整,這不僅有助於她更深入理解語言,也讓她理解家族故事背後的歷史、情感和熟悉的脈絡。跨越 1947 年籠罩家族的悲劇,Hsu 為祖父描繪出溫柔肖像,並藉此對文化認同、移民經歷,以及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提出深刻的提問。
關於徐丰
Mimian Hsu(徐丰,1980 年生於哥斯大黎加聖荷西)畢業於哥斯大黎加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位。她曾參與多場個展與聯展,其中包括「顯現: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的亞裔離散藝術」(Americas Society,紐約,美國)、「振動的線」(Museos del Banco Central,聖荷西,哥斯大黎加)、「彼岸,海之吟唱」(Times Art Center,柏林,德國)、「黑立方」(當代藝術與設計博物館,聖荷西,哥斯大黎加)、「太陽教會我們,歷史不是一切」(奧沙畫廊,香港,中國)、「靈魂開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術館,亞利桑那,美國)。